琴聲歷千年未變——「國潮」雅樂之古琴考

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到央視春晚的《只此青綠》《憶江南》,帶有鮮明國潮元素的視聽作品屢獲好評。它們或主打非遺,或緊貼傳統文化,不僅成功讓作品火出圈,還激發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認同。細心的觀者不難發現,節目里古琴配樂不失為點睛之筆,當悠揚綿長的古琴聲起,藉由舞動的「唐俑」「青綠」,藏在深閨的文物「活」了,與當下的人們有了互動。

琴聲歷千年未變——「國潮」雅樂之古琴考

(宋)「混沌材」琴正背面

琴聲歷千年未變——「國潮」雅樂之古琴考(二手中古鋼琴推薦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北宋仲尼「松石間意」琴

近兩年,以古琴為題的展覽層出不窮。故宮博物院的「大聖遺音——鍾粹宮古琴藝術展」、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以及浙江省博物館的「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堪稱其中經典案例。它們幾乎囊括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十餘家重點文博機構的館藏古琴重器,可謂大觀。不少深藏宮中、館中的琴壇名品僅在圖錄中出現過,有的更是首度面世,讓觀者大呼過癮。

亮相「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的「九霄環佩」琴,系國博藏品,屬國家一級文物,其琴面為桐木斫、琴底為梓木斫。根據琴底銘文可知,此琴原為北宋馮軫藏品,后經南宋鑒藏家周必大鑒定,其系唐代雷琴」。所謂「雷琴」,是指唐宋時期西蜀雷氏家族所斫制的古琴。這件文物為唐琴的斷代與鑒定提供了標準器,也為探究唐代斫琴工藝提供了標本。(二手中古鋼琴調音維修理保養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唐宋古琴名品」「八寶灰胎」「著名文士用器」常常是古琴展覽中被追捧的熱點。它們中的典型代表依次為浙江省博物館藏唐落霞式「彩鳳鳴岐」琴、國家博物館藏北宋伶官式「混沌材」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北宋仲尼式「松石間意」琴,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彩鳳鳴岐」腹槽內有款,唐開元二年(714年),有「唐代第一斫琴師」之譽的四川雷威所斫。此琴在清代曾為定王府「行有恆堂」所有,后被《琴學叢書》作者——九疑山人楊宗稷所有,被奉為「半百琴齋」第一琴,並著錄於書。「混沌材」琴胎體不同於「彩鳳鳴岐」的鹿角灰胎,使用的是八寶灰胎,即在髹漆過程中加入了青金石、綠松石、硃砂、金等多種礦物質,增加了琴的視覺美感。

說完琴體,不妨再探究琴聲。音樂的「樂(樂)」字最早見於甲骨文,部分學者認為其繁體字下部的「木」取意於古琴本身的木質結構,上面是以絲製成的琴弦與可以調音的琴軫。樂器演奏出的這些聲響使人心情愉悅,故以「樂(yuè)」字作為描述,後來引申轉聲出「樂(lè)」,以表達音樂使人心情愉悅的具體感受。不久前亮相湖北省博物館的「龢:音樂的力量——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其中的主題字「龢」,即樂文化中另一重要用字,常見於周代青銅鐘上的銘文,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陳列於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的鄭閇叔鍾等。

琴聲歷千年未變——「國潮」雅樂之古琴考

(唐)「九霄環佩」琴銘文

「龢」與「和」字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通用的,但二字本義卻各有所指。「龢」指音樂的和諧,《說文》中言:「龢,調也」;「和」指聲音相應和,描繪更為寬泛。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言:「經傳多借『和』為『龢』」,可見兩字的字義多有交叉互通。現代漢語中的「龢」字已併入「和」字,但在名字專用字中則保持不變,意為眾口發音和諧,不同於弦樂器的「樂」,是從管樂器中誕生的字。

吹奏、彈撥、打擊樂器的和諧配合構成了場景宏大、源遠流長的樂文化。在周代,音樂文化便得到空前發展,規定了音樂在實際應用方面的等級制度,建立了官方的音樂機構,創製了完備的宮廷「雅樂」音樂體系。歷史中不乏這個階段琴師與琴曲的故事,雖然常有神話色彩,但仍有可信的部分,如衛國的師涓、晉國師曠魯國的師襄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亦誕生於是時。在那個時代,琴的演奏已經相當流行,且漸漸從宮廷音樂中脫離出來,發展成為一種獨奏樂器。一些故事亦表現出琴可以作為伴奏樂器,配合歌唱,如百里奚的妻子可以創作琴歌彈唱。

受限於口傳心授的教習方法與書籍出版的高昂成本,現在能夠看到最早的琴譜是藏於日本的唐代手抄譜《碣石調·幽蘭》,其中「碣石調」具體的音樂調式已經失傳,因此近當代不同琴家在打譜演奏時,彈奏出了不盡相同的旋律。有賴於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權編纂的《神奇秘譜》,我們如今可以彈奏出宋元或更早的旋律。但彈奏古琴所追求的、被系統化構建出的藝術境界,遲見於崇禎年間徐上瀛的《溪山琴況》。

琴聲歷千年未變——「國潮」雅樂之古琴考

(唐)「九霄環佩」琴

這並非說明在此之前古琴的音樂品格是模糊的。古琴作為文士修身之器的記載已有千年,如漢蔡邕《琴操》言:「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溪山琴況》的出現更多是文士對於時尚流俗中古琴角色的一種矯正。稍晚的《五知齋琴譜》對於琴樂不同版本的平衡調整編纂,亦是立足於時代,應對流俗挑戰,對古琴傳統進行活化的一種努力。

蘇軾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還善於彈琴,收藏古琴。對多變而美妙的琴音,他留下琴銘:「藹藹春風細,琅琅環佩音。垂簾新燕語,滄海老龍吟。」

琴聲歷千年未變。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到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琴藝術自然而然會被烙下時代烙印,繼續傳承綿延下去。

(原標題:「國潮」雅樂之古琴考)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盧宇

流程編輯:u01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2557861106@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创文章,作者:投稿用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nlinmall.com/4894.html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