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非遺」系列報道|嶺南古琴與詠春拳「奇遇記」

古琴詠春拳「相遇」,會發生怎樣的奇妙反應?

嶺南派古琴藝術,發源於廣東新會,流行於珠三角一帶,是廣府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儒道兩家思想影響,嶺南派古琴藝術風格清和淡雅、溫柔醇厚、優雅恬靜,其琴曲多感慨世事,寄情山水,追求中和至靜的境界。相關資料顯示,嶺南古琴藝術真正源頭在宋代。南宋末年,隨著宋室的南遷,也把中原文化帶來廣東,特別對廣東的琴學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在後來的幾百年中,嶺南琴學昌盛,琴人輩出。如明代南海大瀝人鄺露、明代新會人陳白沙、明代南海沙貝人陳子升、陳子壯等。重要琴著有《古岡遺譜》《悟雪山琴譜》等。代表琴曲有《玉樹臨風》《漁樵問答》等。(二手中古鋼琴推薦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清代,嶺南琴派聲名日顯,創始人黃景星屢次科舉失敗,唯寓琴為樂。晚年客居廣州,組織琴社,與友人切磋琴藝。他在1836年編輯的《悟雪山房琴譜》自序中寫道,「餘生也晚,適當老成。凋謝之秋,竊取先君子手抄《古岡遺譜》一帙,按而習之,而苦心與手,不能相應也。」黃景星「而苦心與手,不能相應也」的自述,同樣道出了古琴這門古雅藝術的傳承困惑。

追求「心手相應」的技法和心法,成為嶺南派古琴歷代傳人孜孜以求的藝術目標。(二手中古鋼琴調音維修理保養_新北.台北.桃園.北部)

當代嶺南派古琴的代表之一謝導秀,師承一代宗師楊新倫。三十多年來,謝導秀致力於嶺南派古琴藝術的研究工作,並傳授嶺南琴學。曾執教於星海音樂學院謝東笑,在傳承和發展方面研究較深,尤其在完善嶺南派的琴風和技術上的提高方面做了不少探索。

師承謝東笑的嶺南派古琴藝術傳承人劉碧紅,則在偶然的機會,將佛山本地流行的「詠春拳」技法融入古琴藝術,既繼承嶺南古琴剛健、爽朗、明快之風,同時蘊含女性獨特的柔美。

劉碧紅2012年創辦「香音齋」,致力於推廣中國琴、箏、香傳統文化。其演奏音色清麗、柔中帶剛、強而不燥;性情直爽、落指乾淨;情感細膩、注重虛實相應,心手相和。

如何演奏好古琴?劉碧紅一直苦苦思索。

技法,是演奏好古琴的基礎關。劉碧紅說,初學古琴,用力不當手指還會起泡;用不自然的演奏方式,還會使自己身體受到傷害。習琴幾年後,隨著學的琴曲越多,認識越深,越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如彈的音色不夠好,彈一段時間手容易累等,其實是發力點和把控技巧不夠等基礎問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碧紅認識了習練詠春拳的雷明輝師傅,而且她發現,詠春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拳種,其短距離發力,與彈奏古琴的指法有些相似。於是,劉碧紅登門拜訪雷師傅,開啟了一段奇妙的經歷。

出生於1956年的雷明輝,現居澳門,是葉問嫡傳弟子何金銘的徒弟。「彈琴講究技法,但用力不當會受傷,且男性與女性彈琴發力的勁道會不一樣,如何發力才能收放自如,才能呈現更好的效果?」劉碧紅向雷師傅請教。

雷師傅回答:「收放自如要如何做到?你要習慣肌肉在短時間內收緊,一定要先放鬆,放鬆不了是沒位置去收緊的。譬如有時候你的手肘浮起,你要想象手肘是個支點,如果向前發力要用手肘帶後面的力,這樣你就容易發力了。」

一番點撥讓劉碧紅恍然大悟:「彈琴可以理解為手指在琴上做運動,須用比較科學自然的方法去運動,才不會讓手指受傷,也才會更流暢更容易把控琴曲。因為詠春注重短距離發力,其寸勁的運用也比較獨到,這使二者具有某種共同的聯繫。」

如今,隨著技藝日臻成熟,劉碧紅對於琴心與琴技又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不是光有技術就可以把琴曲彈好,同時要去了解古琴文化,因為古琴是比較特別的樂器。」劉碧紅認為,古琴是藝術和文化的結合體,不僅要學習技術,更要學習其文化底蘊。

一位在香音齋跟隨劉碧紅習琴的老學員問老師,習琴幾年後,發現技巧是有了,但總覺得缺少什麼,感動不了人。

劉碧紅告訴對方,現在很多人彈琴不追求內在,只是彈出聲就算了,這種想法是不行的。且方式不恰當,便學不下去,一旦遇到一些大麴或速度快、運動轉換快的曲子就跟不上了,無法繼續前行。

「須注重琴心而不是琴技,否則彈奏缺少靈魂。」劉碧紅說,學琴的初心是修心養性,但不能執著於技巧而忘了本心,「一定要兩方面結合,你對琴學有更深的理解,就會更喜歡它,路就會走得更遠,讓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劉宏宇

視頻來源:佛山電視台

~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2557861106@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创文章,作者:投稿用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nlinmall.com/6251.html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